拆解民間俗語 點解叫「吹牛」唔叫「吹羊」?

休閒

發布時間: 2016/03/02 17:45

最後更新: 2016/03/03 12:54

分享:

分享:

「食豆腐」這三個字,向來被慣用作形容一些男子輕薄女子的行為。不過為甚麼是叫作「食豆腐」,而不是叫作「食豆花」、「食豆卜」呢?同樣道理,為甚麼是「拍馬屁」、「吹牛」,而不是「拍豬屁」、「吹羊」呢?

TOPick精選了5大民間常見的俗語/手勢,為大家拆解它們的起源。

1. 「食豆腐」?

向來男子調戲、輕薄、甚至性騷擾女性,俗稱為「吃豆腐」。相傳漢朝時,當時京城長安街上有間夫妻合開的豆腐店,老闆娘天生麗質,加上長期以豆腐為食,長得一身細皮嫰肉,所以人稱「豆腐西施」。而「豆腐西施」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光顧,不時賣弄風情,引得附近男性以「吃豆腐」為藉口,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,希望在付錢時可藉機輕撫老闆娘纖纖細手。

不過,後來男士們的妻子都知道丈夫「吃豆腐」的真正目的,遂質問丈夫「你今天又去吃豆腐?」後來「吃豆腐」便漸漸演變成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。

2. 舉中指是粗口手勢?

不少人都以為,舉中指的模樣與男性性器官相似,因而成為粗口手勢。事實上,自古希臘時代開始,這個手勢已用作用來侮辱女性。

民間亦流傳了另一個有趣的由來。據說在14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末期,本來瀕臨戰敗的英軍,因為獲得了用紫杉(Yew)作成的長弓為新武器,逐漸扭轉劣勢。 損失了大量士兵的法軍下了格殺令,只要捉到英國的弓箭手,就要將他們用來拉弓的右手中指斬斷,再將他們吊死。

不過法軍最終仍然不敵英軍,挫敗收場。有傳法軍敗走時,所有的英國弓箭手將右手舉起,炫耀他們依然存在的中指,大喊:

See, We can still plug the yew!Plug yew!" (看!我們仍可拉長弓!拉弓!) 

自此之後,經過長遠的口語流傳,逐漸轉變成為今天的中指手勢的問候語。不過這段描述只屬民間相傳,沒有任何正式的官方紀錄支持這個傳說。 

3.  點解叫吹牛   不叫作吹豬、吹羊?

相傳「吹牛」一詞起源自黃河上游,古時由於還沒有船,當地居民為了渡河遂製作較以動物皮革製成的皮筏,將動物皮吹脹,作為渡河的工具。眾多不同動物的皮革中,以又大又堅軔的牛皮最難吹脹,要合多人之力輪流吹氣才能成事。

所以如有人自稱能獨力吹脹牛皮,就會被認為是作說大話,自吹自擂,所以久以久之,就演變成今日的「吹牛」。

4.「拍馬屁」一詞是怎樣來?

人們會稱對上司的奉承叫作「拍馬屁」,這一詞又是怎樣來?據說是源自元朝的產馬區。當時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牽着馬相遇時,常要拍拍對方馬匹的屁股,並連帶誇上幾聲「好馬」,以博得對方的歡心。

不過日子漸久,有些人卻不管對方的馬好壞、只會一味奉承讚賞,只求討好對方,不理客觀事實,甚至連質素參差的劣馬也會誇成好馬,漸漸就演變成「拍馬屁」一說,現今人們就愛把對在上位者的奉承稱作「拍馬屁」。

5. 「出風頭」一詞原來源自妓女?

民間流傳「出風頭」一詞源於清光緒年間的上海,據說有縣城內最為繁榮的四馬路內有不少茶樓茶館,終日坐滿了一班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,留連在該處胡混一整天,令當地總是呈現一片笙管絃樂,車水馬龍之景。

而這些茶樓為招攬更多生意,特地僱用一班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,每天乘坐馬車,從市區繞至黃浦灘到四馬路四處兜圈,招遙過市, 妓女們就自己把這種行為自嘲為「出風頭」。後來愛趕時髦的富家子弟亦有樣學樣,僱輛馬車出「風頭」,漸漸就在上海灘出成一股奇特的「兜風」潮。自此,「出風頭」就被指作做一些華而不實、招搖過市的行為。